上門喂寵、美容、家政、維修成為消費新選擇
當“上門服務”敲開家門……
掘金新賽道上的便利與風險如何平衡?
“68元上門做四菜一湯”“30元上門喂貓遛狗”“1小時上門美容護理”……如今,只需輕點手機,各類“上門服務”便能送進家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上門經濟”正以席卷之勢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捧的新型消費模式。記者走訪發現,在“躺著享受服務”的便利背后,也暴露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安全風險隱憂、維權糾紛頻發等問題,亟待規范引導。
便利與需求催生新業態
“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做飯,請廚師上門做一桌菜,比去飯店便宜方便,還能定制口味。”家住迎江區的市民周晴告訴記者,她通過某生活服務平臺預約了上門廚師服務,對方自帶食材,按照她的需求烹飪了三菜一湯,收費88元。“比外賣健康,也比自己動手省事。”她表示,自從嘗試過上門代廚服務后,家里聚餐變得輕松許多。
和周晴一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嘗試“上門服務”。在安慶,除了上門做飯,上門喂寵、上門美容、上門家政、上門維修等服務也頗受歡迎,不少用戶分享著“解放雙手”的體驗。
采訪中,多名消費者表示,上門服務解決了“沒時間”“不想出門”的痛點。外地小伙張恒節假日經常回老家,家里的寵物貓的照料成為難題。“送去寵物店怕貓不適應,找朋友幫忙又總欠人情。現在有了上門喂寵服務,按照距離遠近,一次30元,對方會來換水、添糧、清理貓砂,還會拍視頻反饋。”張恒說。
創造更多創業就業新機會
“上門經濟”興起的背后,不僅對消費者來說是福音,同時也為那些想要尋找新職業方向的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在多個生活服務類APP上搜索發現,安慶市提供上門服務的商家和個人不在少數,涵蓋家政、維修、美容、健身、寵物護理等多個領域,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其中,年輕群體是主要消費者,他們更注重便捷性和個性化體驗。
進門前戴上一次性口罩、鞋套,并用酒精進行手部消毒;進門后觀察寵物狀態,清潔食盆,添加食物和用用水;在寵物進食時,清潔周邊衛生,換貓砂,并將這一切流程同步拍下視頻分享給客戶……這是“90”后兼職“寵托師”胡瑩的工作日常。
“我本身就很喜歡小動物,剛開始只是偶爾幫朋友照看寵物,后來發現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需求,尤其是在節假日或出差期間,因此,我開始通過社交媒體宣傳自己的服務。可以說是實現了興趣與賺錢的雙贏。”胡瑩說。
市民劉娟是一名健身教練,近兩年她開始提供上門健身服務。“很多上班族或寶媽時間并不寬裕,上門服務可以為她們節省不少見時間。”劉娟說,上門服務的費用和健身房里私教費用基本持平,考慮到安全方便因素,她的客戶都是女性。
劉娟還提到,隨著預約上門健身服務的客戶不斷增多,她們也在不斷精進技術,一邊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和同事經常外出上課學習,以應對年輕人的健身需求。”
需行業規范才能長足發展
然而,當服務直接“敲開”家門,信任與風險的博弈也隨之而來。記者走訪發現,不少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遭遇過“踩雷”經歷。
“上門按摩遲到不說,手法也不專業,按完更痛了。”“美甲師一直加我不要的項目,最后結賬貴了一倍。”“讓陌生人進家門,還是有點擔心安全問題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缺乏統一標準,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消費者遭遇了不愉快的體驗,便利服務的同時也伴隨著安全風險。
從業者也面臨勞動權益無法被保障的問題,比如,一些消費者提出無理要求、惡意投訴等,也有寵托師上門喂養被寵物抓傷等情況。
對此,安徽中皖律師事務所律師劉亮建議,消費者要盡量通過專業、正規、信譽好的平臺購買上門服務,消費者和服務人員事先明確約定雙方具體的權利、義務,就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收費標準、隱私保護、違約責任等內容簽訂書面協議。可以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對服務過程進行監督,一旦發生紛,可作為維權證據。
此外,要加強對上門服務平臺的制度性監管。“目前,關于'上門經濟’的市場準入、經營規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劉亮說,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文件,規范網絡平臺的用工程序,統一服務標準、規范保存服務證據、拓寬投訴建議渠道,為消費者和上門服務人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維權途徑。也要加強完善對行業服務人員的制度保障體系,營造完備良好的就業環境,為就業者施展才能系上“安全帶”。只有明確主管部門、平臺、從業人員和消費者各方的權利、義務,“上門經濟”才能真正成為市民生活的“貼心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