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代思政育人新格局
安慶聚力培根鑄魂打造“皖美思政”
近年來,安慶市創新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以文化為魂、紅色為根、實踐為徑,通過理論宣講、文旅融合、文明實踐、數字賦能四大路徑,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皖美思政”育人體系。
依托理論宣講,講準思政課
我市打造“按需點單”基層理論宣講模式,組建由黨員干部、專家學者構成的宣講隊伍,推出“政治理論宣講+”特色服務。通過“關鍵少數示范學+群眾廣泛參與學”的聯動機制,采用板凳會、田埂會等小微宣講形式,開展面對面宣講活動。在迎江區華中路街道,“銀發宣講團”用方言土話解讀鄉村振興政策,讓理論宣傳更接“地氣”。
依托紅色資源,講活思政課
我市組織創作生產優秀文藝作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小節目”上好思政“大課堂”。4月底,桐城市新創排的沉浸式黨課《船歌》在六尺巷景區秋白堂劇場成功首演,通過情境互動生動再現陳延年、陳喬年、錢壯飛等革命先驅事跡,提升文化體驗,讓知識“活”起來。注重挖掘安慶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中的育人元素,探索融入思政課教學,編創、推廣黃梅戲課間操,開辟3條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研學路線。編寫一批校本思政讀本,安慶師范大學申報的《陳延年陳喬年早期革命思想》成功獲批安徽省質量工程教材建設項目立項,安慶一中編寫《英烈小傳》《一中師魂》,懷寧縣編寫的《山水獨秀》成為全縣小學生自選思政讀物。
依托文明實踐,講實思政課
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我市構建“思政+文明”實踐體系,各地各單位利用節假日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000余場(次)。融合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精心打造六尺巷等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舉辦“與禮桐行”主題活動深受群眾喜愛。持續開展先進典型宣傳選樹工作,通過安慶好人“七進”宣講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同時,安慶博物館、葉篤正氣象科普館、兩鄧故居、岳西初心使命紀念館等單位成為全市各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安慶師范大學和安慶市博物館舉辦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案例成功入選全國“大思政課”優質資源項目名單。我市原創少兒歌曲《洗硯池》入選百首“童聲里的中國”全國少年兒童合唱活動優秀曲目。
依托數字資源,講全思政課
我市積極探索信息技術為思政課堂“提質”“增效”途徑,推進“思政課+互聯網”改革,通過在線投票、互動問答等方式,打破傳統“單項灌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感,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互動性和實效性。依托“學習強國”“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等在線教育平臺,引入線上優質思政課程資源,涵蓋紅色故事、傳統文化等內容,探索“線上學習+線下研討”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教師通過在線平臺組織學生討論、分享心得,引導學生在互動中深化理解,利用網絡布置實踐作業,讓思政學習延伸至生活,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全媒體記者 雷琳琳 通訊員 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