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頭版報道安慶:六尺巷禮讓精神“懿德流芳”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伴著悠揚的旋律,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跟隨安徽省組織的“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集中采訪團,走進安慶桐城市六尺巷,回訪這里一年來的變化。
“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鐫刻著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當時給家人的回信:‘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到回信,張家退讓了三尺,吳家也讓三尺,禮讓實現了雙向奔赴,才有了這塊‘懿德流芳’牌坊,成為后來膾炙人口的佳話?!蓖┏鞘形幕糜误w育局黨組成員、博物館館長葉鑫賦予了這個故事新解。
一年來,桐城六尺巷深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將六尺巷“和為貴”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基層治理理念,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為基本原則,打造以“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為主要體系,以“矛盾不上交、信訪不上行、平安不出事”為總目標,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內容的“六尺巷工作法”基層善治品牌。
今年9月,桐城六尺巷社區3戶人家共用的一段墻出現了墻體垮塌,需要及時修繕。但是,3戶人家中只有1戶有人居住,另外兩戶閑置,且垮塌部分對其中1戶并未造成直接影響,在出錢維修時3戶人家意見不一致,便有了矛盾,所以,社區就將3戶人家召集到一起,進行調解。
“3戶人家的意見開始不統一,我就用六尺巷的典故來進行調解,讓他們發揚‘禮讓精神’,最后他們解開了心結,根據實際情況出資,在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完成了修繕。”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居委主任張耘說,作為張英的十二世孫,在20多年的社區工作中,他常用六尺巷的典故勸導人,化解了不少社區矛盾、鄰里糾紛。
作為“六尺巷工作法”基層治理示范點的桐城市西苑社區,活躍著一支專業的調解隊伍,他們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積分活動,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基層治理,贏得了居民的信任。
“我們西苑社區整合資源,在老舊小區西苑新村建成‘紅色港灣’睦鄰點,打造‘六尺巷工作法’基層實踐點,推行微網格、微聯盟、微服務、微信用‘四微工作法’,設置六尺巷調解室、居民活動室等功能室,構筑‘一站到底’的治理體系?!蔽髟飞鐓^黨總支書記、社居委主任喬麗娟說。
如今,桐城市成立了六尺巷劇社,創作反映桐城歷史的小戲小劇,為游客演繹六尺巷禮讓文化;依托“六尺巷·德鄰社”黨群服務站,開設國學小課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組織志愿服務隊伍,提供免費講解,解讀六尺巷背后“以和為貴”的禮讓文化?,F在“六尺巷工作法”已走出桐城市,在社會上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安慶市培育了37個基層實踐點,形成“油事好商量”“鄰里十八匠”“宿事速辦”“三孝調解法”“1+4+N”基層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制等經驗做法。
“我們擁有一套成熟的、系統化的‘六尺巷工作法’調解模式,通過聽、辨、勸、借、讓、和這六種最基本的法則,在事前、事中、事后均發揮人民調解的作用,基本上能夠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卑矐c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趙春說,安慶把六尺巷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讓中華民族講求和諧、講求包容、講求禮讓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充盈到每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