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5秒成稿15秒生成短視頻,記者還能“贏”在哪里?
融媒體時代,平臺在變、工具在變、傳播節奏在變,但新聞業“記錄時代、守望社會”的初心不變。記者的轉型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工具革新中守住專業內核,在傳播變革中強化價值擔當。
2025年11月8日是第26個中國記者節。每逢記者節,我們總要回望新聞業的初心與使命。
在AI寫作5秒成稿、15秒生成短視頻的今天,記者節的意義,不僅是對過往的致敬,更是對如何跟上時代的清醒叩問。
當新聞傳播從“紙端屏端”轉向“多端聯動”,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互動”,記者的轉型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精準駕馭社交媒體矩陣、用活數據分析工具、重構職業身份、破解轉型困境,方能在融媒體浪潮中站穩腳跟。當技術重構信息生產傳播鏈條,記者的轉型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工具革新中守住專業內核,在傳播變革中強化價值擔當。
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編輯記者的工作方式正在經歷深刻重塑。精準駕馭各類社交平臺——從微博、微信公眾號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及直播平臺,已成為必備技能。這些平臺特性各異,覆蓋不同受眾群體,共同構建起與用戶多維連接的傳播網絡。更為關鍵的是,記者需要洞悉各平臺的算法邏輯,借助數據分析工具把握用戶偏好,據此優化內容策略,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數據分析能力正成為現代記者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記者能夠精準把握受眾需求與行為特征,為新聞報道提供科學的選題方向、切入角度和傳播方案。
新聞生產鏈正在經歷“基因重組”。傳統深度報道以周、月為周期,而新媒體時代則進入“分鐘級”節奏。這一變革要求記者身兼多職:既是內容創作者,又是數據分析師,還需具備社群運營能力。唯有在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持續學習新技能,補齊技術短板,才能成為合格的全媒體人才。
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的閆征記者正是轉型成功的典范。從業十六年間,她完成了從電視到網絡、從大屏到小屏的跨越,十一次榮獲中國新聞獎。2018年,她勇敢跳出主持人舒適區,投身全媒體報道。在報道“臊子書記”宋鵬的扶貧事跡時,她從200多篇扶貧日志中尋找切入點,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故事,《臊子書記》最終榮獲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她參與創作的《向夢想出發》MV更創下四億觀看量的紀錄。2024年,她成為第18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最年輕的獲得者,并獲評全國勞動模范。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資深記者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認知慣性與能力斷層的雙重挑戰。在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工具已超越簡單的內容生產功能,形成了涵蓋數據挖掘、用戶畫像、傳播預測的完整智能系統。面對“人機共生”的行業新常態,資深記者需要將傳統經驗與新技術有機結合,實現職業生涯的第二次飛躍。
近年來,“網紅”型媒體人正在成為主流媒體推進融合發展的“必需品”。在主流媒體積極培育“網紅”記者的背景下,光明日報記者張進進的轉型之路頗具啟示。她不僅成功實現從文字記者到全媒體記者的轉變,更通過多個爆款作品在重大活動報道中脫穎而出。2024年推出的《大觀大運河》系列視頻,她以個人視角帶領觀眾從通州啟程,一路南下,用輕松有趣的表達方式深入挖掘大運河沿線的歷史文脈,在年輕群體中引發熱烈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當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反思碎片化內容的時間消耗,深度內容正迎來回歸的契機。這為專業媒體機構和個人開辟了新的賽道——視頻播客領域。
記者節的思考,最終要落回到“人”的價值上。記者的核心始終是“以受眾為中心,以專業為底色”。唯有守住這份初心,才能在技術浪潮中不迷失方向,成為真正的“全媒輕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