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購置稅將減半征收,已有17家主流汽車品牌承諾兜底
2025年新能源汽車全額免征購置稅政策即將結束,車企訂單搶奪戰已打響。
截至11月13日,理想、蔚來、奇瑞、問界、智界、小米、極氪、智己、長安、猛士科技、深藍、坦克、廣汽、東風奕派、領克、上汽奧迪、別克等17家主流汽車品牌推出了購置稅兜底方案,自掏腰包為今年鎖單消費者補貼購置稅。
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開始減半征收。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可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購買的,則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每輛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一方面,車企自掏腰包補貼購置稅與其自身產能爬坡,交付周期較長有關,部分熱門車型交付周期長達數月。另一方面,車市進入年末沖刺階段,車企借機促銷搶奪市場訂單。
從車企發布的兜底方案來看,他們普遍承諾年底前鎖單用戶若因車企生產、運輸等原因跨年交付,將全額補貼購置稅差額,以保障用戶不因購置稅政策變動而產生額外支出。補貼范圍涵蓋車企旗下全部或部分車型,最高額度為1.5萬元,補貼形式包括使用購置稅差額補貼券抵減車價、尾款現金減免、現金補貼等。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受政策調整影響,消費者年末購車緊迫感更強,因而選擇車型更考慮提車進度。為應對交付周期延長導致的消費者購車成本上升,車企紛紛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這種兜底式方案只是今年年末的暫時行為,未來不可持續。消費者購車受環境氣氛影響很大,由于熱銷車型的購買排隊,很多消費者轉而購買平銷車型,這推動了車市消費熱度持續上升,銷量會有進一步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77.2萬輛和171.5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20%,滲透率首次突破50%(達51.6%)。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1300萬輛,同比增長約33%,占比升至46.7%。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在月度銷量發布會上表示,10月,車企紛紛搶抓年底政策切換的窗口期,維持著較快的生產供給節奏。企業新品持續密集上市,行業綜合治理工作也穩步推進,在此背景下,汽車市場延續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月度產銷量均創下同期新高。
在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力度減緩背景下,新能源車企正加大促銷力度搶奪市場份額。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的技術門檻也有所提高,從2026年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純電續航不足100公里的,將無法享受購置稅減免。這意味著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具備核心技術競爭力的車企將進一步擴大份額,行業分化將越來越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