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徽茶縣長說 | 太湖縣副縣長張家俠詮釋“茶禪一味”的精神原鄉
在山巒疊翠、水系縱橫的皖西南蒼翠深處,有一座以湖為名、因茶而興的千年古縣——太湖。這里不僅孕育出了形似稻谷、色碧、香清而味永的“天華谷尖”,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構建起一個以“三茶”統籌為脈絡的區域公用品牌體系。

花亭湖千重山色、萬頃波光
8月25日,太湖縣副縣長張家俠做客由安徽省茶業協會聯合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徽商傳媒、文旅融共同策劃主辦的2025“皖美徽茶縣長說”欄目,系統介紹了太湖縣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與發展愿景。

太湖縣花沖茶場
太湖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此駐錫三十余年,與僧徒培茶、采茶,親制之,后僧眾爭相效仿,可謂無寺不茶,為太湖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太湖縣也因此成為“茶禪一味”哲學的精神原鄉。

太湖縣小池鎮茶葉基地
1986年,在茶學專家陳椽教授的指導下,太湖縣恢復創制了歷史名茶“南陽谷尖”(后更名為“天華谷尖”)。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飲后,當即揮毫賦詩《詠天華谷尖茶》:“深情細味故鄉茶,莫道云蹤不憶家。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2004年,太湖縣又根據史料記載,開發“二祖禪茶”(現更名“天華云霧”),深受廣大愛茶者的青睞。

名優茶精選提質中心

品牌形象店

太湖縣茶產業直播團隊運營公司

太湖縣茶文化展示體驗中心
近年來,太湖縣堅持“三茶統籌”理念,著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構建了以“天華谷尖”“天華云霧”“天華紅”為代表的“兩綠一紅”品牌體系,實現從“產茶大縣”向“品牌強縣”的轉變。
“茶葉不僅是傳統農產品,更是融合了文化、旅游、科技、品牌的綜合性產業,是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據張家俠介紹,全縣15個鄉鎮中,涉茶鄉鎮有11個,產業輻射8萬多人 。
從茶園規模上看,太湖縣茶園面積達13.6萬畝,2024年干茶產量6030噸,一產產值6.61億元,綜合產值達17.3億元,其中年出口夏秋茶4000多噸。
從加工體系來看,太湖縣現有各類茶葉經營主體450余家,其中茶葉加工廠148家,年加工能力超8000噸,在建出口茶智能中央工廠1家,年加工能力7000噸。

天華谷尖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在品牌建設上,太湖縣實施“公用品牌+企業商標”戰略,通過“四統一”管理機制——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指導價(縣茶產業協會平臺發布),強化質量控制和品牌溯源,成功將“天華谷尖”培育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獲全國名優綠茶金獎等多項榮譽。

太湖縣洪畈村茶旅融合示范點

太湖縣花沖村茶旅融合示范點

太湖縣天華村茶旅融合示范點
在產業融合發展上,太湖縣建成多個茶旅融合示范點,“樸初故里 文潤茶香”旅游路線獲評安徽省最美茶旅路線。同時,對茶產業實行綜合開發,拓展加工白茶、花茶以及茶食品、茶飲料等品類,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茶,已然成為太湖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近4年,太湖縣累計投入超5000萬元資金用于促進茶產業振興發展。今年新建了茶葉交易市場,配套2900㎡的名優茶精選提質中心,為全縣茶企、茶農搭建起集交易、展示、精選、拼配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張家俠坦言,盡管太湖縣茶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國內和省內一些重點產茶縣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發展中面臨著加工水平不高、龍頭帶動不足、市場競爭不強、品牌效益不顯、人才支撐不夠和產業鏈不長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對此,太湖縣已有清晰的發展路徑:
一要提升基礎建設,實施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加快本地優良茶品種選育 ,建設高標準茶園,推進茶葉加工生產線向標準化智能化升級。二要健全保障體系,包括夯實人才支撐、引培龍頭企業、推廣標準體系、優化金融服務等。三要深化品牌建設,推進出口茶智能中央工廠建設,打造出口茶集散中心,進一步挖掘整理太湖千年茶史,用文化賦能品牌發展。四要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茶旅融合升級,推進茶葉精深加工。
一片茶葉,連接著古今。
張家俠強調,太湖將在“公用品牌+企業商標”雙輪驅動下,推動茶產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業態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