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酷暑 健身熱潮擋不住
專家提醒:夏日燃脂 安全為先
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一共30天。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高溫沒有澆滅人們健身的熱情,反而催生出一股“趁熱打鐵”的減肥熱潮。專業(yè)人士提醒,健康塑形需以安全為前提,高溫環(huán)境下運動需科學規(guī)劃,謹防中暑風險。
市民在公園里晨跑。
戶外運動避開暑氣練
清晨五點半,湖邊的風帶著水汽,驅散些許暑氣。湖心中路的步道上,已經聚集了不少晨跑者。52歲的張先明是這里的“常客”,他沿著湖邊進行“三伏天特訓”——交替進行快走與慢跑,汗水浸濕了后背。
在宜秀區(qū)一小區(qū)里,健身器材區(qū)早早“滿員”。73歲的吳文昌正扶著扭腰器左右轉動,動作舒緩卻專注,額頭上掛著細密的汗珠。他笑言,每天早上6點來鍛煉,既避開了烈日,又能和老友們嘮嗑。
在這片樹蔭遮蔽的小區(qū)域,單杠、壓腿器、肩關節(jié)訓練器前都站著銀發(fā)身影。幾位老人坦言,高溫天鍛煉講究“慢工出細活”,不求大汗淋漓,只求活動到位。他們自備了水壺,每練完一項便坐在長椅上小口補水,閑聊近況,“每天來拉拉單杠練肩,壓壓腿,夏天出汗多,但感覺筋骨都打開了!”
晚上7點,在菱湖風景區(qū)文化廣場上,一群市民正跟著動感音樂跳燃脂操。20歲的大學生周夢格跳躍間短袖T恤早已濕透,她坦言,高溫下運動雖然辛苦,但出汗后感覺自己更有活力。
室內運動躲著烈日練
午后的陽光炙烤著城市,華茂1958街區(qū)的一家健身房里卻是一片“熱練”的沸騰景象。32歲的于先生正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在跑步機上全速沖刺,汗水順著他的下巴滴落在跑步機面板上,卻仍咬牙堅持:“教練說夏季人體新陳代謝速率比冬季高出10%-15%,相同運動強度下,能量消耗更多。現在運動一小時,相當于平時兩小時的燃脂效果。”
高溫也讓瑜伽課成為夏季爆款。29歲的幼兒園老師尹佳怡每周三次有規(guī)律地鍛煉。
家住迎江區(qū)的全職媽媽周倩在家中開辟了“迷你健身房”。瑜伽墊、啞鈴、彈力帶一應俱全,她每天利用孩子午睡時間進行一個小時力量訓練,重點鍛煉腹部和手臂,一個月的堅持讓體脂率從28%降至24%。
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
在這場全民“熱練”中,人們用智慧與高溫博弈,探索出一套“生存法則”。
張先明總結道:“夏天運動必須‘見縫插針’——清晨5-7點、傍晚6點后是黃金時段,運動前半小時喝淡鹽水,運動中每15分鐘小口補水,運動后及時拉伸。”
騎行愛好者小吳不僅做好運動中的防曬工作,還精心規(guī)劃了騎行路段——沿江路段樹蔭多、風速大,既能享受運動快感,又能降低中暑風險。騎行結束后,他會用濕巾擦拭皮膚,再敷上冰涼貼,給身體降溫。
瑜伽專業(yè)導師劉娟提醒,高溫環(huán)境下運動需“分級管理”:初學者應從低強度運動起步,進階者可采用HIIT間歇訓練,例如20分鐘動感單車+10分鐘拉伸,避免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她還特別強調,高溫環(huán)境下運動,身體脫水速度是平時的2-3倍,建議每15-20分鐘補充100-150毫升溫水或淡鹽水,避免一次性豪飲。
對于網絡上流傳的“三伏天裹保鮮膜減肥”“高溫天穿暴汗服運”等方法,劉娟明確表示不贊同:“這種做法會影響身體散熱,極易導致中暑,嚴重時可能引發(fā)熱射病,危及生命。”她建議選擇透氣性好的運動服,運動時間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高溫時段,并且,如果感覺頭暈、惡心、皮膚濕冷,這是身體在發(fā)出信號,應立即停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