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民生數字背后的期待
記者從市發改委民生辦獲悉,上半年,我市30項民生實事進展順利,涉及的46項具體任務指標中,放心家政崗前培訓、困難職工幫扶救助、殘疾人康復工程、困難學生資助等9項指標提前超額完成,27項指標完成進度超70%,順利實現“時間過半、進度過半”。
(8月4日《安慶晚報》)
細看數據,部分領域的高完成率值得肯定:殘疾人托養服務完成率達134.81%,困難職工幫扶超預期26.6%,這些“超額”體現了政策執行的力度。但也要看到,仍有指標存在滯后。更需警惕的是,某些“快完成”項目可能存在“挑肥揀瘦”傾向——比如零工市場建設集中在城區,偏遠鄉鎮的就業服務是否同步跟進?家政培訓人數達標,但從業者的職業保障和收入水平是否同步提升?民生工程若只追求“量”的漂亮,而忽視“質”的均衡,反而可能加劇資源分配的不公。
今天的成績單,反映的是過去規劃的落實情況,但群眾的需求迭代較快。例如,老年人口占比攀升,現有嵌入式養老機構能否應對未來的“銀發潮”?中小學教室光環境改造固然必要,但鄉村學校教學設備老化、師資流失等深層問題是否同步解決?民生工作最忌“刻舟求劍”,若僅滿足于完成既定指標,卻對群眾新出現的痛點反應遲緩,就會陷入“解決老問題、留下新遺憾”的循環。某地曾出現“健身廣場建而不用”的案例,原因正是規劃時未調研居民實際活動習慣。民生實事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通過社區聽證、大數據監測等手段,及時捕捉需求變化。
民生工程的可持續性考驗治理智慧。例如,農村幸福院建成后,后續運營資金從何而來?公益性公墓改造后,如何杜絕“天價殯葬”回潮?某地曾投入巨資改造農貿市場,卻因管理缺位導致臟亂差反彈,最終淪為“面子工程”。這說明,硬件建設只是起點,后續的制度化保障才是關鍵。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已完成項目開展“回頭看”,重點考核使用率、滿意度等實效指標;同時探索“民管民用”模式,如鼓勵社區志愿者參與養老機構運營,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增強歸屬感。
民生工作最要避免的是“指標化思維”。脫離實際需求的投入,本質是資源浪費。真正的民生工程應當“以終為始”——從群眾生活的具體場景出發。此外,數字化手段可提升精準性,如杭州通過“民生直達”平臺,將政策主動匹配困難群眾,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安慶的民生答卷已開了一個好頭,但更重要的考題還在后面。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唯有將每一個數字還原為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才能讓發展成果真正化作百姓心底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