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實事“雙過半”里的發展溫度
這些跳動的數字背后,是街頭巷尾正在發生的溫暖故事。住在迎江區某社區的退休教師王阿姨最近發現,小區里的“老年學堂”多了間光線明亮的教室——那是教育惠民工程里“中小學教室光環境改造”的成果,現在她每天去學書法,眼睛再也不酸了;剛當上媽媽的李女士更開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試運營后,她能把80歲的母親托付給專業護理員,自己去參加家政技能培訓,上個月剛拿到高級月嫂證,“培訓免費還包就業,這政策真是說到我們心坎里”。
民生實事的“雙過半”,不僅是數字的達標,更是治理能力的顯影。從數據看,無論是就業領域的“放心家政”超額完成,還是社保領域的養老機構建設穩步推進;從困難群體救助的精準覆蓋,到教育醫療的民生短板加速補齊,每一項都緊扣群眾“急難愁盼”。比如農村“兩癌”篩查覆蓋11萬余人次,HPV疫苗免費接種1.4萬名女生,這些健康服務,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改善。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項目如“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提前完成年度目標,說明基層治理正從“按時交卷”轉向“高質量答卷”。
但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當前進度過半的背后,仍需關注兩個維度:一是區域與群體的均衡性。比如農村敬老院改造還有42個點位在建,部分偏遠地區的黑臭水體治理進度稍慢,如何讓民生資源更均衡地惠及每一個角落?二是長效機制的可持續性。比如零工市場建設完成后,如何規范運營、保障靈活就業者權益?老年食堂開了,怎樣讓菜品更對胃口、運營更長久?這些都需要在推進中動態調整,把“民生工程”真正變成“民心工程”。
站在年中節點回望,這些民生實事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城市發展的溫度。它不僅體現在“時間過半、進度過半”的效率,更體現在“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自覺;不僅記錄著當下的努力,更孕育著未來的希望。當一個城市的治理者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修一盞路燈”“加一個菜市場”“開一間托育班”上,這樣的發展,才是真正有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