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鋪嶺戰斗痛擊日寇 遺址鐫刻抗戰記憶
熱血澆筑豐碑 英雄壯歌永傳
群山靜默,國道蜿蜒。行至懷寧縣月山鎮學田村G206國道西側,一座肅穆的紀念碑默默佇立。碑身上,“鐵鋪嶺戰斗遺址”七字歷經風雨,卻字字千鈞,無聲訴說著1938年秋日里的那場戰斗。
鐵鋪嶺戰斗遺址紀念碑
日寇入侵 新四軍挺進前線
學田村村民劉同本生于1936年,他的記憶深處烙印著父輩的講述。“父親常提,當時村民都躲在附近的教堂里避難,我弟弟就是那個時候出生的……”老人記憶的閘門被緩緩推開。
1938年6月,侵華日軍為控制長江航道、進逼武漢,從水、陸兩路侵占安慶。駐守的國民黨川軍一槍未放便撤向潛山,安慶遂告淪陷。隨后,日軍相繼攻占月山、高河、洪鋪等周邊地區,控制了交通要道。
在日軍步步緊逼、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的嚴峻形勢下,1938年9月,新四軍四支隊奉命開赴懷寧,挺進抗日前線。
當年10月,盤踞在安慶至高河埠一線的日軍有1200余人。他們頻繁派出小股部隊四處騷擾,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漢奸活動也十分猖獗。當地民眾被迫在家門插上白旗以示“順服”,內心卻無不期盼著抗日力量予以日寇沉重打擊。
為了截斷日軍的補給線,新四軍四支隊七團三營一直在尋找戰機。經過深入偵察和周密研判,他們最終選定地形隱蔽的鐵鋪嶺作為伏擊戰場。鐵鋪嶺位于月山以北一公里處,兩側群山連綿,合安(合肥到安慶)公路穿行于狹窄山谷之間,地勢險要,是理想的隱蔽設伏之地。
鐵鋪嶺設伏 懷寧首戰告捷
1938年10月17日拂曉前,部隊快速完成戰斗部署。警戒班配備在大排山,負責監視月山方向;瞭望哨設立在蟹子崗山頂;兩個戰斗排部署于兩者后約500米處,排與排間隔約750米;兩個便衣班分別埋伏于公路旁及村圍墻前,相距大約70米形成近距離打擊點。
“當時的行動信號是一聲槍響就攻擊,揮動白手巾就迅速撤退。”劉同本老人說,一切準備就緒,新四軍戰士在鐵鋪嶺靜候侵略者進入伏擊圈。
上午9時多,日軍汽車由安慶方向駛來,沉悶的引擎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見狀,埋伏在大排山的警戒班緊急揮動白手巾,便衣班立即撤回,隱蔽于山腳田埂下。
敵車相繼而來,部分日軍下車,安置了十多個用于迷惑的稻草人,隨后在距便衣班埋伏點僅十來米處張望,偵察未發現異常后驅車離開。半小時后,一輛日軍汽車趁新四軍戰士不備疾馳而過。
又等待了一個半小時,3輛日軍軍車從安慶方向闖入視野。在第一輛車開到距便衣班約10米時,指揮所槍聲一響,戰斗開始。據劉同本轉述其父當年的描述:“當時便衣班的手榴彈炸壞了日軍的車輪,那車子一下子就沖到了旁邊的水溝里。”
史料記載,翻倒車內的敵人掙扎著爬出水溝之際,第二輛軍車停下,從車上下來的敵人與從水溝爬起的敵人共20余人,一邊逃跑一邊抵抗。日軍第三輛車遭新四軍戰士阻擊后倉皇調頭南逃。
新四軍迂回到敵人背后,槍聲、吶喊聲、撞擊聲在山谷間激蕩回響。經過半小時的激烈戰斗,至中午12時許,日軍被全部殲滅,新四軍迅速撤出陣地。20分鐘后,日軍出動5輛裝甲車占領大排山,無目標地發射了一百多發炮彈,悻悻而回。
在這次伏擊戰中,新四軍以犧牲4人、受傷1人的代價,擊斃日軍分隊長1名、士兵28名,繳獲步槍28支、手槍1支和其他一批軍用物資。
“鐵鋪嶺戰斗是新四軍挺進到懷寧地區后的首次戰斗。此戰殲敵數量多,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有力鼓舞了懷寧民眾的抗日斗志。”懷寧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綜合科科長丁葉飛說,勝利的號角激發了懷寧當地青年農民和知識分子參軍的熱潮,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
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
歷史不容忘卻,英雄必當銘記。1992年11月,懷寧縣委、縣政府在月山鎮學田村G206國道西側建起紀念碑。碑身正面,“鐵鋪嶺戰斗遺址”七個大字莊嚴肅穆;背面則鐫刻著1938年10月17日新四軍四支隊七團三營在此伏擊日軍車隊的英勇事跡與輝煌戰果。2020年,月山鎮斥資50余萬元對遺址進行了修繕,并增設了紀念墻、水泥場地等設施,遺址面貌煥然一新。
新四軍鐵鋪嶺戰斗,不僅為懷寧留下了英雄史詩和寶貴的歷史財富,其蘊含的崇高革命精神,更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與不竭源泉。
“自紀念碑落成以來,鐵鋪嶺戰斗遺址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眾多學校師生和各界人士前來瞻仰學習、開展主題活動。”月山鎮黨委委員朱敏麗說,這座用熱血澆筑的紅色豐碑,已然成為一座跨越時空的精神橋梁,連接著過往的烽煙與今日的和平,在新時代煥發出磅礴的現實力量。
時光流轉,緬懷英烈、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愈發厚重。如今,月山鎮在規劃和發展中,始終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致力于將鐵鋪嶺戰斗遺址打造為一處集景觀與歷史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
該鎮通過完善戰斗經過和新四軍軍歌等元素的展示,打造國防教育文化長廊,進一步豐富遺址的內涵,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同時,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加強文物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積極籌措資金,持續做好遺址的修繕保護工作,讓革命故事得以長久保存和廣泛流傳,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
八十余載歲月奔涌,硝煙早已散去。今日站在鐵鋪嶺戰斗遺址,眺望206國道上川流不息的車隊,環視周邊寧靜祥和的村落屋舍,我們更加明白:對先烈最好的告慰是山河無恙、國泰民安,致敬先烈的最好方式是吾輩自強、矢志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