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實現“老有所安”民生愿景
老年人為何容易陷入保健食品消費陷阱?一方面,部分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求,通過“免費體檢”“夸大療效”等手段虛假宣傳;另一方面,老年人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存在盲區,信息獲取渠道相對單一,容易被誤導。安慶市的“銀齡行動”恰恰從這兩方面破局:用“田園夜話小課堂”替代生硬說教,用“老熟人”當信息員拉近信任距離,讓科普內容真正走進老年人心里。針對經營戶講解法律責任,對百姓普及購買要點,這種“分對象施策”的方式,既規范了市場主體行為,又提升了消費者辨別能力,形成了“雙向守護”的格局。
更值得關注的是,“銀齡行動”構建了一張多元參與的監督防護網。社區網格員、村干部、老年協會成員,這些“身邊人”的加入,讓監管觸角延伸到農村小賣部、集市攤點等基層末梢。相比傳統監管模式,他們更了解當地情況,能第一時間發現無專區銷售、可疑產品等違規行為,讓隱患在萌芽階段就被排查。
保健食品消費安全,關乎老年人的健康與權益,也是衡量社會治理溫度的標尺。現實中,不少地方的科普宣傳存在“大水漫灌”的問題,要么內容晦澀難懂,要么形式單一刻板,難以真正觸達老年群體。安慶市的實踐證明,守護“夕陽紅”,需要“精準滴灌”的智慧:用通俗語言替代專業術語,用身邊人傳遞信任,用高頻次、小規模的活動強化記憶。下一步吸納銀齡志愿者、結合地域文化創作科普精品的計劃,更是將“老年人保護老年人”的思路深化,讓安全防線越織越密。
“銀齡行動”的價值,不僅在于守護了老年人的錢袋子與健康,更在于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面對老年人權益保護這類民生課題,與其依賴“事后維權”的被動應對,不如主動搭建“事前預防”的防護網。
守護“夕陽紅”,需要更多這樣的“銀齡行動”。讓專業的監管力量、貼心的科普服務、身邊的監督網絡形成合力,才能讓老年人在健康消費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心,真正實現“老有所安”的民生愿景。